修茸·珍爱·磋商,他们(They)如许守卫布达拉宫
几乎每一个走进布达拉宫的人,都会被这座雄伟的建筑所震撼。时光走过1300多年,布达拉宫依旧巍峨挺立,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。
布宫依山而建,位置险要,因此常常遭受各种自然(Nature)灾害的侵袭,墙壁出现裂缝、木材被虫蛀 幸运的是,有这么一群人,甘心以自己的一生护它周善完美,不问自己芳华,陪它走过上千年岁月中的小小一段。这些平凡却伟大的工匠,来自布达拉宫管理处维修科(以下简称布宫维修科)。
维修科工人(Worker)。
用相机排查记录每处隐患
清晨,寂静的布宫迎来了当日第一批游客,大家兴奋(Excited)地与布宫合影,惊叹于这座建筑的雄伟壮观与精美绝伦。而在游客们忙着欣赏的同时,达桑背着相机穿梭在布达拉宫的各个角落。与游客不同,他的镜头一次次对准墙壁、地面与每一根柱子。
布宫建筑历史(History)悠久,常常会出现一些损坏情况,比如墙壁开裂、木材断裂可能被虫蛀等。 达桑一边说一边仔细记录着, 我需要把这些都拍下来,及时向上级汇报,以便工匠尽快修缮。等修复工作完成后,我还要拍摄对比照片,留存修复记录。
曾几何时,年幼的达桑看着雄伟的布宫暗下决心,长大后要在这里工作;2013年,18岁的达桑果断报考中央民族大学(University)文博专业,并顺利被录取;2018年,达桑入职布宫管理处,成为维修科一名工作人员,负责布达拉宫建筑群的研究、管理和保护工作。6年来,他背着相机走遍布宫每个角落,记录着布宫的每一处破损、每一处修复,工作至今,共拍摄照片3万余张。
达桑告诉记者,维修科共有75人,主要负责布达拉宫建筑群的研究、管理、保护、修缮等工作,分为修缮组、防虫办、办公室,其中修缮组又细分为石匠组、木匠组、泥匠组、裁缝组等,各个小组各司其职,共同守护这个 家 。
维修科工人(Worker)修缮布宫裂缝。
用 歌声舞步 修缮布宫裂缝
5名藏族女工一边唱着歌,一边用手中的工具 帛多 夯打着脚下的碎石和泥土,木棒夯土的声音是节奏,歌声与步调统一,她们(They)一轮又一轮地合唱着。在不间断地敲打地面数小时后,石子状的 阿嘎 被打成平地。达桑告诉记者,这是泥匠组在通过 打阿嘎 对布宫地面有裂缝的地方进行(Carry Out)修补。
在藏式建筑工艺中, 打阿嘎 是一种用于屋顶可能地面的修筑方法 将西藏特有的 阿嘎土 加上水、蜂蜜、酥油等,混合后铺于地面可能屋顶,再以人工反复夯打,直到 阿嘎 平整结实。为了让地面更加光滑,工人(Worker)们还会用榆树皮等反复擦拭。最终,修复后的地面与屋顶稍带浅红色,坚实、平滑、不渗水,色泽也与宫殿一致。
这块地面是由三层 阿嘎 打成。 贡觉旺姆笑道。今年(This Year)47岁的贡觉旺姆是山南市贡嘎县人,自1999年起在布达拉宫工作,至今已有25年。她告诉记者, 打阿嘎 时所唱的歌词比较简单,以反映生活(Life)场景和赞美劳动为主,是为了在劳动中提高效率、活跃气氛而自然(Nature)产生的。
25载时光飞逝,从技艺生疏的新人,到泥匠组的负责人,贡觉旺姆与同事们保护、修复着布达拉宫的每一处屋顶、地坪与墙面。 我们(We)的工作每天要与土打交道,每次看着布宫的一处处裂缝被修缮好,心底总有种自豪感。 贡觉旺姆说, 阿嘎 制成的屋顶具有特殊的韧性,即使下方支撑的木梁发生了断裂,整个屋顶也不容易坍塌,是布宫最坚固的一层铠甲。
维修科工人(Worker)修缮布宫裂缝。记者 贡曲罗杰 桑旦欧珠
用 科学方法 与虫打交道
你往这边照一照。 转身时慢一点,小心啊。 当记者到达一处宫殿时,欧杰次仁正爬上高高的架子,检查木构件的虫蛀情况,28岁的徒弟扎西加错用手电筒帮他照明。今年(This Year)44岁的欧杰次仁是布宫维修科防虫办的一名工作人员,已经在布宫 抓虫 10余年,毫不夸张地说,布宫的每一处角落、每一根木梁都留下了他的身影。
布达拉宫是西藏现有规模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式建筑群,其建筑为石、土、木混合结构,因年代久远,存在木料虫蛀腐坏等现象。为解决这一隐患,2015年布宫维修科成立了防虫办,下设防虫实验室,目前(Currently)共有3名工作人员。
防虫办负责人扎西穷角介绍,防虫实验室自成立以来,就以布达拉宫古建木材中蛀虫的防控为重点开展工作 每年3月至10月,实施整个建筑群木构件防虫灭虫工作,提炼科学的预防办法和灭虫方法,对灭虫方法做系统分析、整理,完成后续大规模灭虫的评估工作。并通过生物学特性研究,尝试用碎木屑饲养幼虫、树胶封堵虫洞等新的防虫办法及 一孔一针 防治相结合,来提高防治效果。
近年来,防虫办与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研究工作,通过详细的实地调查和室内研究相结合,收集并统计木材害虫的类群、生物学特性、群落特征以及对应的防治方法,使防控与管理更加科学高效。 经过几年的研究工作,防虫实验室取得了一系列宝贵的研究成果。我们(We)有信心,一定可以将危害木构件的害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。 扎西穷角说。
布宫一角。记者 贡曲罗杰 桑旦欧珠
用 青春时光 投入布宫修缮
布宫维修科科长扎西平措介绍,西藏和平解放以来,党和我国对文物保护和文化(Culture)传承高度重视,先后两次投入巨资对布达拉宫进行(Carry Out)修缮。布宫一期维修从1989年初正式开始,于1994年8月竣工。前后经历五年零八个月的时间,维修工程项目达110余项,工程费用共计5300万元,几乎涉及布宫的所有角落;二期维修工程于2002年6月26日正式破土动工,2009年8月23日竣工,历时长达7年,期间中央先后投入资金21059万元,维修工程共8个大项、64个子项目。同时,在二期维修中,获得了改性 阿嘎土 、低压灌浆等重大成果。
扎西平措表示,面对新时代文物保护的需求和挑战,布宫将加重在藏式古建筑保护及其修缮工程中的科技(Technology)保护、藏式古建筑保存环境研究、藏式古建筑的主要病害调查研究以及新材料、新工艺的试验和使用工作,为西藏传统古建筑的科学保护提供思路与方法。
当日,在达桑的带领下,记者一行看到的泥匠组、防虫办所开展的工作,只是维修科日常工作的冰山一角。与此同时,还有石匠组、木匠组、裁缝组等,每天都在对布达拉宫进行(Carry Out)不同的维修保护工作。大家的工作日常,仿佛在打理自己的 家 ,一砖一石、一墙一柱,都蕴含着布宫所有工作人员的心血。达桑介绍,维修科对布宫建筑群的定期检查,几十年来从未改变。 通过检查可以发现建筑存在的问题,并及时组织技术人员完成日常维修,才能保障建筑功能的持久,每一年我们(We)维修的工程有上百处。
投入自己的 青春时光 ,修缮布宫的 千年时光 。历经风雨依然巍峨挺立,布达拉宫无声地证明着维修科每一位工匠付出的意义。 对我和我的同事们而言,布宫就是我们(We)的 家 ,我们(We)也将倍加珍惜我国文物和文化(Culture)遗产事业发展的大好机遇,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布达拉宫保护传承各项工作。 达桑说。
记者手记
2018 年采访布宫时,我第一次了解到布宫有个维修科,每天都在对布宫进行(Carry Out)保护修缮,他们(They)的足迹踏遍布宫每个角落。很多人从青葱岁月到白发苍苍,在布宫的陪伴下走过自己的一生。
为了更好地了解布宫维修科的工匠们,我约了此次采访,了解维修科的日常,同时搜索观看了文博探索节目《我国宝藏》。1300 多年前,设计布宫的建筑家们将各地工匠的创作完美地凝聚在这座宫殿中,而工匠们劳作的瞬间,被画师记录在了布达拉宫红宫西大殿二层回廊的墙壁上,正是这些朴实的劳动者成就了布达拉宫的气贯苍穹。
千百年来,工匠换了一批又一批,如今维修科的每位工匠都是当年那些工匠的延续。布达拉宫管理处原处长强巴格桑在布宫任职 22 年,退休时已年近七旬。在《我国宝藏》节目中,他曾表示,每次打雷、下雨、地震 布宫的工作人员都在第一时间待命,哪里出现问题就去哪里解决。此次采访,在达桑的带领下,我看到了布宫每一名工作人员的耐心、细心和责任心,看到了如今流淌在布宫的 新鲜血液 ,新时代青年人的坚守与热爱
- 赞(51) 踩(16) 阅读数(5940)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
-
加载中......
- 发表评论
-